主訪:楊詠琦
撰稿:楊詠琦
攝影:彭婕瑜
逐字稿整理:楊芸瑄
在偷偷死掉也不會被發現的女性夜晚,有座墳墓很久沒人來掃了。影展游墓游珮怡專
生不帶來,導演的方死帶著走,訪這一趟落跑墳墓的個世各自公路之旅和游牧人生。
《游墓》概念初萌與蛻變,界大家用源码开源代码跌跌撞撞到背負使命前行
「起先的式活出發點其實完全是為了自己而做,想傳達作為一個邊緣人的女性感受」,設想自己是影展游墓游珮怡專個無人聞問的墳墓,有天主動地想爬起來、導演的方到處晃晃,訪這有了想要再活一遍的個世各自衝勁。導演當時正經歷心理狀態的界大家用轉換階段,產生了「這世界大家是式活用各自的方式活著」的感悟,是女性做為作者在創作時的投射,也是自己的重生。
開始動念以墳墓為主題創作,因為墳墓的功能是埋葬屍體,讓它有個居住的空間,也是入土為安的善終概念,那在路上死去的暗黑二源码動物,能否擁有一樣的待遇?
但創作上遇到了許多困難,導演在十年間慢慢沉澱想法,在環島時對土地與環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路上遇到的路殺有所感觸,便把觀察到的東西跟最初的想法結合在一起,這部作品由此誕生。
作品中,主角墳墓作為死亡歸屬的喻依,還有著關懷的用意,當它有了意志,會想將路邊備受忽視的屍體,也當作一個生命好好地對待。想給它們暫時的過渡階段,讓它可以再動一下、再帶它旅遊一下,之後再昇華。像是面對人的死亡會舉辦葬禮一樣,讓亡者在生者的心裡再活一下,才願意安心地放手讓他走,而那一下也是文华expma源码整理與收納的過程。
創作中面臨的心理困難之一,是當時不幸適逢家中的狗出現健康問題,導演提及,想像牠過世時有自己的墳墓覺得相當突兀,與作品主張為路邊無名屍發聲的大愛產生衝突,思索過後決定用更親近的態度看待,將主角原先用腳撿起屍體的方式改為以雙手捧起,也因為這樣的帶入感,讓作品中的重視與值得不再只是架空設想,而多了幾分真切的溫度。
「活生生」的墓會是什麼模樣?
資料搜集階段參考了研究墳墓形象的論文,發現墳墓研究其實在田野跟文資領域有不少人在做,諸如建築樣式隨著時代變化,或是墳墓迫遷的議題,也認識到原來台灣有著各式各樣的墳墓。之所以選擇片中的形象,是因為在桃園墳墓依山而建,有著後部略高一些的特色,正是導演記憶中桃園老家墳墓的樣貌。
生活中物品與建築的rcu锁源码名稱,不乏許多擬人化的稱呼,例如桌腳、書腰,以及圍繞墓丘的「墓手」,在固有約定俗成的譬喻基礎上,將它更完善地擬人化,以姓氏牌位凸出的部分作為頭部著手設計。
起初草擬一雙像人的腿用來跑步,而後因為比例怪異改成了四隻腳,但像獸類的設計又跑得太快;最後選擇讓它有六隻腳剛剛好,也帶有昆蟲生命微小的意象。
「生不帶來,死帶著走」
本片的有趣之處在於生死之間的倒轉,原句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講述人只是暫時居住在這個世界,但墳墓作為一個亡者的永久居住地,居然動了起來變成能「把死亡帶著走」,突破既有概念,向死而生,海盗源码解压在最接近死亡之處誠實地活著。
同時受到電影《游牧人生》啟發,片名設計也隱含著致敬意味,導演認為《游》中有著不同生命故事的人在路上相逢,一起走了一段又自然地踏上各自的道路,緣分與生命皆是轉瞬須臾的人生觀與漂泊感,可能是經歷了許多的人才會有的一種萍水相逢的默契。
而這樣的價值觀,也體現在片中一隻黑狗的設計上,主角與黑狗的對峙僵持了片刻,最終沒有發生正面衝突便分道揚鑣。如此安排希望塑造出雖然有墳墓會動,但並非完全脫離現實的世界觀,黑狗作為見證者,牠看見主角的存在、也知道它不是生命,但並不覺得奇怪。凝視中傳達出一種,注意到彼此但不相互打擾或侵入,雙方在各自狀態中和平共存的諧和。
主角在旅途中接收逝去的生命慢慢變大,指涉懷孕的過程,墳墓(tomb)跟子宮(womb)在語音近似之外,也有著容納個體上的相似處。
初次接納死去的屍體時,在溫柔地蓋上土後,主角原先撫摸著的墓丘漸漸變成一座山丘,好比逝者化為大地,回歸為自然的一部分。最後選擇用大鯨魚使主角到達臨界點,進而讓其中的生命抵達另一個狀態,昇華為繁星。死亡如同眾多恆星,平時並不醒目,卻是恆常存在。
畫框內外虛實交融
導演在南藝大動畫所接觸到許多非主流的動畫形式,在繪畫、構圖以及象徵手法上,多了不同以往的發展可能。動畫擅長賦予靜物生命的特點也扣合這部片的主旨,發揮出2D動畫保有物質狀態過渡的模糊性,自由地穿梭於各種媒介間,同時也能藏有詩意。
視覺風格上以水墨為藍本,一是黑白兩色使人聯想到生命,二是希望能有較多留白,營造出恰到好處的想像空間。主要以電腦繪圖模擬水墨表現,選用較乾的墨水帶出筆刷本身的紋理,到後來化繁為簡選用一兩種筆刷來處理細節,再用設定過的橡皮擦擦拭營造略帶斑駁的寫實筆觸。
談到其中拼接攝影作品的手法,跳脫動畫形式直接插入真實畫面,避免因繪製造成美化或虛構的可能,導演想藉此提醒大家平時所忽視的,是相當常見且真實的存在,比如環島時幫忙處理的不少路殺屍體;水面上的墓則是在中南部地層下陷地區,背後的人為環境問題外,也與這部作品中有許多水的意象契合,讓主角看向它時像在望著自己,並呼應最終它走入水中,同樣成為一座島嶼。
這次的配樂和音效與安居合作,他的作品結合傳統民俗器樂與當代聲響,偏向實驗性的電子樂創作,帶有東方、宇宙空靈感的風格與本作十分相襯。
對應畫面中的留白,選擇放入較多環境音,藉由沿途草樹婆娑、海潮翻湧的蒼涼聲響帶出真實氛圍,其間配樂也調和虛實間的轉換並銜接情緒起伏,與動畫的黑白視覺風格、在生死兩界游移的旅程形成共鳴。
寫在《游墓》之後
問起希望觀眾在離開電影院後記住什麼?導演首先表示是由衷的感謝,相當珍惜每一位欣賞作品的觀眾。關於本片的核心,主要希望路邊看似渺小的屍體不要被忘記;此外,哪怕是像主角一般,自顧自地在邊緣存在著很久,只要興起想要行動的念頭,無論有沒有人看見,乘著這股像發芽般、乍看微小的強大能量,以自己的方式執行理念就夠了。
至於今後的創作規劃,導演表示自己的作品常關注於「回家」的主題上,未必是物理上的家,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歸屬感,然而這樣的歸屬感勢必經過流浪漂泊的尋找過程。
下一部片想要藉由和原生家庭的互動來探討家的定義,想像中的家、現實中的家與歸屬感三方的關係,希望能傳達出有時內在需求的滿足,未必要真的找到什麼來填補,而是需求被看見的同時就被滿足了,也想透過作品與過去合解。
同樣會用動畫方式來表現,並放入關於家裡較為特殊的職業故事,不僅止於背景設定而是帶入其中真實的面向,但主要還是聚焦在和家人的情感,以及如何面對關係改變與現實落空的失落。本作目前在初期劇本編寫的階段,期待幾年後導演再度帶來新作。
影展資訊
- 名稱:2023第30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 地點:台北微風影城
- 日期:10月12日至10月22日
- 電子版專書連結
- 更多詳情請點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粉絲專頁、官網或是LINE洽詢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