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泡源码】【udhcpd源码】【webpy 源码】《孤獨的哲學》:康德認為,與其說人類是社會的動物,不如說是「逃避群居的獨處動物」

文: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 H・ Svendsen)

5・ 孤獨、孤獨友情與愛情

關於友情

哲學家對於友情的哲德認的動獨處動物探討遠不如愛情頻繁,他們對友情的學康探討也較為審慎。所有的為與物哲學都會對研究的客體進行理想化(idealization),試圖盡可能清楚地呈現客體,其說以掌握客體的人類欧泡源码本質。

哲學家在探討愛情時,社會說逃會對愛情進行理想化,避群使其以現實絕對無法達成的孤獨形式呈現。另一方面,哲德認的動獨處動物哲學家在探討友情時,學康卻傾向於以較貼近現實的為與物方式來呈現。亞里斯多德與康德可以說是其說探討友情的兩位最卓越的哲學家,但兩人切入的人類方式卻截然不同(考量到兩人身處的社會有著極為不同的社會關係,因此這層差異並不令人驚訝)。社會說逃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Politics)第一卷寫道:「與任何種類的蜜蜂或任何獸群相比,人類顯然更像是政治的動物。我們認為,自然的造化必定有其道理,因為在所有動物之中,只有人類能夠說話。」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人類作為一種「政治動物」——一種能與同類共同生活組成社會的動物——這項特徵與我們的說話能力密不可分。我們只能在彼此能夠進行溝通的關係中生存。此外,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更傾向於一起生存,因此,渴望自給自足並完全不需要他人的人不能算是人類,這樣的人「要不是野獸,要不就是神明」。亞里斯多德還表示,擁有朋友是「最大的一種外在善」。

亞里斯多德區別了三種類型的友情。在每一個類型中,「我們都能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應與互惠的情感,彼此友愛的人都希望對方好,而這正是udhcpd源码人們表現友情的方式。」首先,利益的友情(friendships of utility utility)是根據相互的利益建立的。亞里斯多德指出,利益的友情很容易建立,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混淆了利益的友情與深刻的友情。此外,利益的友情無法長久維持,因為利益的友情建立在利益之上,而利益會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變動。

從這點來看,利益的友情終究會瓦解,因為這種友情不是建立在個人特質上,而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第二種類型是快樂的友情(friendship of pleasure),人們覺得跟某些人來往會讓心情愉快,因此跟這種人交朋友可以讓自己得到快樂。

亞里斯多德強調這種友情也很容易建立,但這種友情也是脆弱的,因為快樂也很容易消逝。亞里斯多德認為,利益的友情與快樂的友情是不完整的。對比之下,亞里斯多德又提出第三種友情,也就是美德的友情(friendship of virtue),他認為這種友情才是完整的友情:

「良善之人的友情才是完整的友情,這些人有著高尚的美德:他們每個人都希望對方好,因為他們的朋友是良善之人,而他們自己也是良善之人。為朋友設想,希望朋友好的人,這種人是最好的朋友,因為他們是站在朋友的立場來為朋友著想,而不是為了其他附帶的理由。只要他們都是良善之人,他們的友情就會維持下去,因為美德總是webpy 源码能持續長久。」

擁有美德的人的友情是最好的友情,擁有美德的人希望對方好,而且也讚賞對方的美德。這種類型的友情較為持久,因為這種友情是以朋友的為人與性格為基礎,不會因為利益或快樂的變化而改變。然而,亞里斯多德認為這種友情極其少見,因為要維持這種友情需要高尚的美德,而擁有這類美德的人並不多。

擁有這樣的朋友就如同擁有「另一個自我」。如果擁有這樣的朋友,就應該盡可能花時間跟這樣的朋友來往,而這就表示不可能同時結交好幾個這樣的朋友,因為要維繫這樣的友情需要投入自己的人生。

康德認為友情是互惠的愛的最高形式。他簡短討論了兩個低等的友情形式:需求的友情(friendship of need)與趣味的友情(friendship of taste)。這兩種友情與亞里斯多德的利益的友情與快樂的友情大致相當,在此我們就不多做討論。

康德又區分了兩種有價值的友情,第一種在現實上不可能達成,第二種則是極難達成。第一種友情透過相互的愛與尊重使兩個人能做到完全平等。康德認為這種友情在現實上不可能達成,原因在於我們永遠無法確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實際上是否真的完全互惠,因此朋友之間總是面臨著潛在不平衡的威脅。

第二種友情則是兩個人之間完全信任,坦誠將自己的想法、祕密與感受告訴對方。康德寫道,人不想「孤獨地與自己的思想為伍」。然而,把自己對政治事務、宗教或他人的看法與感受透露給他人知道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因此,人們希望結交知心好友,向他們透露自己的富农源码看法與感受,就不用擔心遭到背叛。所以,在這種友情裡,信任是最重要的核心。

坦誠相見則是這種友情的存在基礎。朋友必須敞開心胸接受彼此的想法與感受,並能持續為彼此著想,如果朋友認為對方走錯了路,也要能提出批評。被朋友指正固然是友情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願意敞開心胸接受對方的批評毋寧更為重要。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問的是,康德為什麼認為這種形式的友情要比另一種更容易達成,因為這當中同樣存在著無法保證的互惠關係,但康德並未對此提出解釋。此外,一個人顯然只能擁有幾個好朋友,因為朋友愈多只會減損每一段友情的價值。

相對於亞里斯多德的美德的友情,康德的親密友情(friendship of intimacy)並不要求人們必須花很多時間相處。只要能做到互信,那即使長時間不見面,也能維持友情。然而如果朋友之間並未花很多時間相處,例如一起聽音樂會或打網球,那這樣的友情也十分淡薄。

事實上,在這種友情之下,朋友之間甚至不需要有共同的興趣。康德的友情也不具利益導向,康德主張一個人最好獨自面對負擔,而不應與朋友一起承受。如果讓朋友一起承受負擔,那友情就有遭到破壞的危險,也會讓親密的友情淪落為需求的友情。儘管如此,arpspoof 源码朋友之間仍應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伸出援手。

對康德來說,友情可以解決因為「非社會的社會性」而導致的孤獨。在《實用人類學》(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 1798)中,康德表示,與其說人類是社會的動物,不如說人類是「逃避群居的獨處動物」更為合理。但與此同時,人類也必須服從「成為公民社會或其他社群成員的必要性」。康德提出了一個重點,那就是人類具有一種二元性,一方面受到他人吸引,另一方面又希望獨處:

「我認為,在這種狀況下,人類非社會的社會性造成的對立,指的是人類在傾向於共同組成社會的同時,卻又持續抗拒社會,不斷地想瓦解社會。這種傾向顯然植根於人性。人類傾向於生活在社會裡,因為只有在這個狀況下他才覺得自己比較像個人,亦即,他覺得在社會裡才能發展自己的自然能力。但人類也有一種想過個人生活與獨自一人的強大傾向,因為人類的自我具有一種非社會的特質,希望一切事物都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人類因此可以預期自己會受到來自周遭的抗拒,正如他知道自己也傾向於抗拒他人。」

康德指出,我們必須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存在、顯示我們的價值、獲得他人的認可。一個人就算有「非社會的社會性」,也會想讓他人了解自己,甚至讓他人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在社會裡,人們也會想向他人透露自己內心的想法,但這麼做勢必會帶來風險,因此人們只會試著跟一個人或特別挑選的幾個人建立友情。康德曾在課堂上表示,人沒有朋友,將完全陷入孤立。

如果我們閱讀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作品,會發現蒙田雖然讚揚孤獨,卻更重視友情,他形容友情是「〔社會〕完美的極致」。蒙田認為他與艾蒂安・德・拉博埃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 Boétie)之間的友情是模範的友情,而且形容這段友情與一般的友情完全不同:

「其他那些我們一般稱為朋友與友情的事物,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認識與熟悉,這些人也許是偶然結識,也許是基於某個目的而來往,但實際上這些人的靈魂根本少有交流。我認為真正的友情必須人與人之間做到水乳交融,兩個人合而為一,不再是初見面時的分離個體。」

蒙田對於自己與拉博埃西之間友情的描述,非常近似柏拉圖(Plato)《會飲篇》(Symposium)中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對愛的看法。阿里斯托芬認為,所謂的愛指的是兩個靈魂被創造出來之後,相遇並且結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蒙田提到他與拉博埃西「在相遇之前花了很長的時間尋尋覓覓」,他們彼此之間有著「多麼熱切的情感」,以及兩人對彼此是如何的「推心置腹」。

蒙田與拉博埃西擁有的是一個完美的友情,因為在所有朋友身上所能找到的優點,全部集中在眼前這個人身上,所以他們沒有必要再結交其他的朋友。因此,當拉博埃西去世時,不難想像蒙田遭受的打擊有多大,他寫道,「我只剩下半個自己。」蒙田描述的是一種現代形式的友情,情感上的親密是這種友情的基礎——這種觀念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然而,我們要問的是,蒙田所說的友情,難道實際上不是一種浪漫關係?

亞里斯多德的美德的友情與蒙田的理想友情,要維繫這兩種友情必須投入所有的精神與時間,不可能有餘裕再從事其他活動,例如工作或家庭。另一方面,康德的親密友情則是對朋友的投入太少。照理來說,友情除了分享私人的想法與情感,應該還包括其他事物才對。朋友之間通常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的興趣,例如運動或某種文化表現形式。

也就是說,在友情結構中還存在著第三種成分,而這個成分有助於鞏固朋友之間的關係。當然一定有人會質疑這種成分會不會讓友情變得更加脆弱,因為我們可以合理預期可能會有朋友對於運動或文化形式喪失興趣,導致友情難以持續。雖然確實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但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第三種成分有助於創造某種持久的友情,朋友也有可能在各種生活環境變遷下繼續維持共同的興趣,使友情得以持續。

談到友情,我們也會想到一定程度的無私。真正的友情或愛,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說,是為朋友著想,做對朋友好的事情,而不是從自身的立場出發。想建立真正的朋友關係,互惠是必要的,因此朋友也必須為你著想,做對你好的事情,而不是只從他們自身的立場出發。

此外,友情也牽涉到客觀性,這與愛不太一樣。我們不難想像單戀的情況。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你愛上某人,但對方卻不愛你。但我們卻很難想像有單方面的友情。即使對方未能回應這個愛,但一個人可以愛著另一個人,且這不代表他的愛是幻覺。然而,沒有互惠關係的友情,卻不是真正的友情。

齊美爾認為,現代個人化導致友情的分化。光靠結交一、兩個朋友,無法涵蓋人們各個層面的需求,於是必須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與目的。話雖如此,實際上卻沒有太多證據顯示今日的友情比過去更加區隔分化。

在現代的婚姻與同居關係中,我們也發現伴侶關係取代了其他社會關係——一個人的人生伴侶就能涵蓋所有的社會需要。愛情比友情更要求分享認同。幾乎不會有人反對自己的朋友結交別的朋友,但幾乎不會有人接受自己的愛人愛上別人。友情要求一部分的你,但愛情要求全部的你。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孤獨的哲學》,木馬文化出版

作者: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 H・ Svendsen)
譯者:黃煜文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我們真的活在最孤獨的時代嗎?

2022年漢諾威哲學研究所.最佳哲學圖書獎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淬鍊最灰暗複雜情感的光亮之作

唯有為自己的孤獨負責,才能找到生命的歸屬——

「我們今日面對的並非孤獨感愈來愈重,而是獨處的機會太少。」

孤獨向來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儘管事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獨。在安靜無聲的家中、在空蕩的午後公園裡、在熱鬧的陌生派對上,甚至走在繁忙街道上被人群包圍時,都可能感到孤獨。就像許多流行歌曲都低聲唱著,我們內心有多孤獨……

協助自我理解、釐清孤獨成因與排解孤獨感的思想工具書

《孤獨的哲學》借鑒哲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區分不同類型的孤獨,分析了孤獨的心理和社會特徵,也討論孤獨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以及身心健康,並提出了數項值得深究的思考:

  • 孤獨、單獨與獨處三者有何異同?
  • 孤獨是一種現象,還是一種情感?
  • 擁有愛情與友情,就不孤獨了嗎?
  • 幸福是能為自己的孤獨負起責任?

本書更提出: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不是我們有太多的孤獨,而是太少的獨處。作者認為身處孤獨時刻,實際上能讓我們更深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立足在世界的什麼位置。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自由、孤獨、謊言、恐懼、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 大量引用自古到今的哲學論述、做全面的概念分析,更以貼近讀者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細膩而共情的闡述關於孤獨經驗的發現。
  • 打破大眾對孤獨的成見,彙整各方資料一步一步推導出年紀、性別、時代、個人主義、社群網路、新聞媒體等與孤獨的關係和影響層面。
  • 給予讀者面對孤獨的思考基礎、協助自我發現、建立個人邏輯,進而理解孤獨、享受獨處。
getImage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更多内容请点击【百科】专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