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次设备号动态分配主设备号
2.Linux驱动开发笔记(一):helloworld驱动源码编写、源码makefile编写以及驱动编译基本流程
3.Linux系统下以模块方式安装卸载文件系统
主次设备号动态分配主设备号
在设备管理中,源码一些主设备号通常是源码预先静态分配给常见设备的,这些信息可在内核源代码的源码Documentation/device.txt文件中查看。然而,源码由于大部分号码已被占用,源码小光学长源码为新设备寻找一个独特的源码编号变得困难,因为可供选择的源码设备数量远超主设备号。
幸运的源码是,主设备号支持动态分配。源码当使用register_chrdev函数并设置major为0时,源码它会自动寻找并返回一个未被占用的源码主设备号。值得注意的源码是,返回的源码主设备号总是正数,负数则表示错误。源码javanio包源码当动态分配主设备号时,register_chrdev的返回值即为分配的号码;而在使用静态指派时,成功注册后函数返回0,而非实际设备号。
对于私有驱动程序,强烈推荐采用动态分配主设备号。然而,如果您的驱动程序需要广泛应用,甚至可能被纳入官方内核,那么可能需要提前分配一个专用的主设备号。
动态分配的不足在于,分配的主设备号可能会变化,导致无法预先创建设备节点(通过mknod命令)。这意味着不能利用"按需加载模块"的源码的代码高级功能。对于普通用途的驱动程序,这通常不是问题,因为设备号分配后,可以从/proc/devices获取信息。
加载使用动态分配主设备号的驱动程序时,需要编写一个脚本,首先调用insmod,然后从/proc/devices获取主设备号,并创建相应的设备文件,以此来确保驱动程序的正确加载。
Linux驱动开发笔记(一):helloworld驱动源码编写、makefile编写以及驱动编译基本流程
前言
基于linux的驱动开发学习笔记,本篇主要介绍了一个字符驱动的基础开发流程,适合有嵌入式开发经验的分支源码底层读者学习驱动开发。
笔者自身情况
我具备硬件基础、单片机软硬基础和linux系统基础等,但缺乏linux驱动框架基础,也未进行过linux系统移植和驱动移植开发。因此,学习linux系统移植和驱动开发将有助于打通嵌入式整套流程。虽然作为技术leader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但对产品构架中的每一块业务和技术要有基本了解。
推荐
建议参考xun为的视频教程,教程过程清晰,适合拥有丰富知识基础的资深研发人员学习。该教程不陷入固有思维误区,也不需要理解imx6的庞杂汇报,直接以实现目标为目的luence源码分析,无需从裸机开始开发学习,所有步骤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结合多年相关从业经验,确实能够融会贯通。从业多年,首次推荐,因为确实非常好。
驱动
驱动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驱动源码:Hello world!
步骤一:包含头文件
包含宏定义的头文件init.h,包括初始化和宏头文件,如module_init、module_exit等。
#include
包含初始化加载模块的头文件
步骤二:写驱动文件的入口和出口
使用module_init()和module_exit()宏定义入口和出口。
module_init(); module_exit();
步骤三:声明开源信息
告诉内核,本模块驱动有开源许可证。
MODULE_LICENSE("GPL");
步骤四:实现基础功能
入口函数
static int hello_init(void) { printk("Hello, I’m hongPangZi\n"); return 0; }
出口函数
static void hello_exit(void) { printk("bye-bye!!!\n"); }
此时可以修改步骤二的入口出口宏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总结,按照四步法,搭建了基础的驱动代码框架。
Linux驱动编译成模块
将驱动编译成模块,然后加载到内核中。将驱动直接编译到内核中,运行内核则会直接加载驱动。
步骤一:编写makefile
1 生成中间文件的名称
obj-m += helloworld.o
2 内核的路径
内核在哪,实际路径在哪
KDIR:=
3 当前路径
PWD?=$(shell pwd)
4 总的编译命令
all: make -C $(KDIR) M=$(PWD) modules
make进入KDIR路径,当前路径编译成模块。
obj-m = helloworld.o KDIR:= PWD?=$(shell pwd) all: make -C $(KDIR) M=$(PWD) modules
步骤二:编译驱动
编译驱动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内核源码要编译通过
驱动编译成的目标系统需要与内核源码对应,且内核源码需要编译通过。
2 内核源码版本
开发板或系统运行的内核版本需要与编译内核驱动的内核源码版本一致。
3 编译目标环境
在内核目录下,确认是否为需要的构架:
make menu configure export ARCH=arm
修改构架后,使用menu configure查看标题栏的内核构架。
4 编译器版本
找到使用的arm编译器(实际为arm-linux-gnueabihf-gcc,取gcc前缀):
export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5 编译
直接输入make,编译驱动,会生成hellowold.ko文件,ko文件就是编译好的驱动模块。
步骤三:加载卸载驱动
1 加载驱动
将驱动拷贝到开发板或目标系统,然后使用加载指令:
insmod helloworld.ko
会打印入口加载的printk输出。
2 查看当前加载的驱动
lsmod
可以查看到加载的驱动模块。
3 卸载驱动
rmmod helloworld
可以移除指定驱动模块(PS:卸载驱动不需要.ko后缀),卸载成功会打印之前的printk输出。
总结
学习了驱动的基础框架,为了方便测试,下一篇将使用ubuntu.编译驱动,并做好本篇文章的相关实战测试。
Linux系统下以模块方式安装卸载文件系统
以Fedora8下面安装minix文件系统为例:
为了保证与系统内核相匹配,首先得获得相应版本的minix源代码,首先通过uname -r查询本机的内核版本:
[cocobear@cocobear ~]$ uname -r
2.6..4-.fc8
在Kernel.org主页上可以获得2.6..4-内核的源代码,其实我们只需要其中linux-2.6..4/fs/minix/目录中的代码。因为我们不需要对整个内核进行重新编译,因此我们只需要在linux-2.6..4/fs/minix/目录下写一个Makefile,生成相应的minix.ko就可以了。
在开始写Makefile之前要确认系统已经安装了以下的包:
[cocobear@cocobear ~]$ rpm -qa | grep kernel
kernel-devel-2.6..4-.fc8
kernel-headers-2.6..4-.fc8
kernel-2.6..4-.fc8
在模块编译的过程中需要用到。
在源代码中已经有一个Makefile:
#
# Makefile for the Linux minix filesystem routines.
#
obj-$(CONFIG_MINIX_FS) += minix.o
minix-objs := bitmap.o itree_v1.o itree_v2.o namei.o inode.o file.o dir.o
修改该文件为:
#
# Makefile for the Linux minix filesystem routines.
# make minix fs as kernel module
obj-m += minix.o
minix-objs := bitmap.o itree_v1.o itree_v2.o namei.o inode.o file.o dir.o
KERNELDIR:=/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
PWD:=$(shell pwd)
default:
make -C $(KERNELDIR) M=$(PWD) modules
clean:
rm -rf *.o *.mod.c *.ko *.symvers
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obj-m表示该文件将以模块的方式编译;因为本模块由多个文件组成,采用模块名加 –objs(minix-objs)后缀的形式来定义模块的组成文件。KERNELDIR定义了代码树的位置,PWD定义了当前文件夹位置;而make命令中-C选项指定了代码树的位置(由KERNELDIR给出),M=$(PWD)指定了在当前目前进行构建工作。
最后一行清理编译过程产生的文件。
完成了Makefile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编译这个文件系统模块了,直接输入make就开始编译了:
[cocobear@cocobear minix]$ make
make -C /lib/modules/2.6..4-.fc8/build M=/home/cocobear/minix modules
make[1]: Entering directory `/usr/src/kernels/2.6..4-.fc8-i′
CC [M] /home/cocobear/minix/bitmap.o
CC [M] /home/cocobear/minix/itree_v1.o
CC [M] /home/cocobear/minix/itree_v2.o
CC [M] /home/cocobear/minix/namei.o
CC [M] /home/cocobear/minix/inode.o
CC [M] /home/cocobear/minix/file.o
CC [M] /home/cocobear/minix/dir.o
LD [M] /home/cocobear/minix/minix.o
Building modules, stage 2.
MODPOST 1 modules
CC /home/cocobear/minix/minix.mod.o
LD [M] /home/cocobear/minix/minix.ko
make[1]: Leaving directory `/usr/src/kernels/2.6..4-.fc8-i′
编译结束后会面当前目前下生成minix.ko文件,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使用insmod命令就可以安装这个minix文件系统模块了。当然这里需要有root权限。我们来演示一下minix模块的加载:
[cocobear@cocobear minix]$ cat /proc/modules | grep minix
[cocobear@cocobear minix]$
这里可以看到minix并没有被加载,我们使用insmod minix.ko命令:
[cocobear@cocobear minix]$ sudo insmod minix.ko
[cocobear@cocobear minix]$ cat /proc/modules | grep minix
minix 0 - Live 0xd0e7d
insmod后我们从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到minix模块已经被加载,如果不需要使用这个模块我们同样可以很方便的把它卸载:
[cocobear@cocobear minix]$ sudo rmmod minix.ko
[cocobear@cocobear minix]$ cat /proc/modules | grep minix
[cocobear@cocobear minix]$
到此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文件系统的编译、安装以及卸载。
BTW:中间遇到了点问题写了Makefile后输入make提示:”make: Nothing to be done for `default’.“,在网上找到了原因,在make命令前要使用tab,而不是空格,而我的刚好的空格,郁闷,以前就似乎遇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