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岡正博
沒有出生比較好嗎?
讓我們從反出生主義的不出比較不再角度來剖析佛陀的哲學。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所經歷的生不生主一切都是苦難。即使在這個世界上死去,好佛人類還會再次誕生在另一個世界中,陀哲並在那裡再次經歷苦難。學成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為印类微信源码修行者們致力於斷除執著與愛欲,度式進入一種不再重生的反出狀態,從而達到解脫。義即
因此,離開輪迴佛陀的解脫哲學也成為印度式的反出生主義,即「離開輪迴,重生得到解脫,不出比較不再不再重生」。生不生主佛陀的好佛反出生主義與《奧義書》屬於同樣體系,但佛陀更加強調生命的苦難。叔本華所說的「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與佛陀的世界觀相呼應。
此外,佛陀也指出為了達到涅槃的境地,需要出家修行。出家是指捨棄所有身外之物、家庭,與其他修行者共同生活追求解脫。佛陀本人也捨棄了妻子和兒女,選擇出家生活。出家者需遵守嚴格的戒律,禁止與異性接觸,更不用說生育子女了。南方佛教至今仍然保持這些戒律。打赏擂台源码
在這方面,原始佛教的出家可以說是「否定生育」。這種「否定生育」的戒律僅要求出家追求解脫的人,並不要求所有人遵守。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出家者的在家信眾,被允許結婚和生育子女。在這一點上,原始佛教與《奧義書》不同。《奧義書》的哲學家追求認識真我,例如鄔達羅伽試圖將真我的精髓傳授給親生子女,並沒有否定生育的觀念(然而,耶若婆佉中途出家,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佛陀開發了獨特的出家制度並親自與弟子一同實踐,這是佛陀的一個重要特點。雖然叔本華和貝納塔等人提倡反出生主義,但他們並沒有建立實踐該目標的制度。相比之下,佛陀建立了「不再重生」的出家修行集體實踐制度,這一制度甚至傳承到至今的南方佛教。這個制度讓每個修行者自主追求涅槃的境地,彼此互相幫助和鼓勵。在這一點上,佛陀的古印度反出生主義可以說是最完整的制度。
古希臘的反出生主義觀點,即「最好的是不出生,其次是盡早回到來處」,在原始佛典的古層文獻中並未出現。與此相關的ps在线源码一點需要探討的是,應該如何思考生老病死的「四苦」。出生、衰老、罹病和死亡稱為四苦,被視為人類所經歷的苦難典型。其中,將「出生在世」視為苦難,非常接近「最好不要出生」的「否定出生」思維。
然而,我們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根據中村元的看法,早期的原始佛典中幾乎只提到「老、病、死的苦難」,並未提及「出生在世的苦難」。確實,在《長老偈》中,只談到「死亡、罹病和衰老三者像火一樣逼近」的語句。隨後的時代才加入了「出生在世的苦難」,成為生老病死的四苦(佛教中所謂的「生」指的是出生,而不是活著)。 中村指出,將「出生的苦難」加入為四苦,進一步成為八苦,是在後世教義學的反思之後才發生的。
然而,並不是說在古層文獻中完全沒有提及「出生的苦難」。例如在《巴利藏經.小部》中提到:「生存的k歌类源码根源是執著;生存者走向痛苦;有生就有死,這是痛苦的原因。」將出生和苦難聯結在一起。在《相應部》中,阿闍黎被魔鬼問及為什麼不喜歡生命,她回答說:「因為如果出生,就會追求歡愉享受。」然後又說:「出生者必然會面臨死亡。如果出生,就會看到苦難。有捕捉、殺害、責苦。因此,不要對生命感到高興。」同樣在《相應部》中,佛陀解釋說:「那些『在迷惑的世界中』誕生的人,『從出生中』解脫出來。」並對生老病死的四個方面發表了相同的言論。儘管這些段落的成立年代尚不可知,但可以認為自古以來,有關將「出生」視為苦難的觀念一直存在。
在代表後世的原始佛典《大念處經》中,明確提到了「不要出生比較好」的說法,值得探討: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求不得苦呢?諸比丘啊!受生支配之眾生,願望如是生起,但願不受生的后来源码泄露支配!但求不再輪迴誕生!此亦非以願望而得,這就是求不得苦一語之意。
這段文字之後,針對老、病、死重複完全相同的內容。對於引用中的「但願不受生的支配!但求不再輪迴誕生!」這句話的解釋是關鍵,因為它談到了「受生支配的眾生」,這可以理解為否定在死後轉世到其他世界的概念,同時也否定了從其他世界轉世到這個世界的概念—後者正是古希臘「否定出生」的思想。在原始佛典中,可以看出探討了「不要出生比較好」的思想。令人玩味的是,在這部經典中,它並沒有以「不要出生比較好」的詠嘆形式表現出來。
前述引文的意義便在,既然我已經出生了,即使現在希望「不要出生比較好」,這種願望永遠不可能實現。因此,追求「不要出生」等同於追求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將形成「追求卻得不到」的痛苦。因此,「對於不要出生的渴望」被認為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實際解決的一種痛苦。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佛陀教義的一個重要特徵。
換句話說,因為我已經出生了,所以無論我多麼希望「不要出生」依然不能實現,追求這個目標只會帶來痛苦。因此,我們應該停止追求這個目標,而是在未來的人生中,思考為什麼痛苦會發生,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痛苦的成因。
佛陀的思考,並不是探究「人類在宇宙中本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不可實現且形上學的問題,而是面對「已經出生在這個世界的人應該如何生活」這個實際可行且實用的問題。佛陀拒絕回答像「宇宙是否有盡頭」或「達到涅槃的人在死後會發生什麼」這些形上學的問題。而他拒絕的原因也可以說是佛陀具有實用主義思維。
根據以上的考察,我們再次思考「否定出生」的思想在佛陀哲學中的定位。
佛陀的目標是完全斷絕死後再次誕生到其他世界的可能性。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人間世界達到涅槃的境地,那麼他就不會再次誕生到其他世界。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佛陀的思想具有印度式「否定出生」的特色。然而,佛陀的思想並不僅止於此。輪迴轉世的眾生,只有在佛陀達到解脫的這個人間世界中才能達到涅槃,在餓鬼等世界是無法達到的。這意味著在無盡的輪迴中,當我們降生在這個人間世界時,就開啟了達到涅槃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說降生在人間世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因此從邏輯上來考慮,降生在這個人間世界意味著有機會達到涅槃的境地,可以說「真是太好了」。也就是說,藉由誕生到人間世界,因而開啟了「不需再次轉世之涅槃狀態」的可能性。這就是對「出生」的肯定,也就是「肯定出生」的思想。
因此,佛陀的思想既是「否定出生」,同時也是「肯定出生」。當然,並不是佛陀本人曾經這樣說過。而是我們從反出生主義的角度探討佛陀的哲學時必然得到的詮釋。佛陀在追求不再重生的同時,也肯定自己生存在一個可以追求不出生的世界中。因此,可以說佛陀的哲學非常獨特。
然而,還是必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種對佛陀哲學的解釋僅是在今天哲學文脈下進行的,並不是佛陀本人所希望的。從佛陀自己的角度來看,「出生是件好事抑或壞事」的問題並不那麼重要。無論是好還是壞,這個問題對修行者的實踐沒有任何區別,所以應該避免執著於這個問題。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對於佛陀來說,「沒有出生是否比較好」這個問題沒有太大的意義。
以上是我對佛陀哲學的探討。接下來,我想談談受佛陀哲學啟發後我個人的想法。實際上,發現佛陀的哲學可以同時包容「否定出生」和「肯定出生」的觀點,對我來說是一個重大發現。將這兩者視為二律背反(antinomies)的觀點,可能打開重要的視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衛城出版
作者:森岡正博
譯者:卓惠娟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死是這樣地短暫,為何生卻如此漫長?
當呼吸都讓人滅頂、世俗使人憤恨,肯定生命有何意義?
厭世時代絕無僅有的生命指南,日本讀者共鳴「這本書改變了我!」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2500年來人類朝朝暮暮地徘徊在生死之間,所求究竟為何?
以親情為名的勒索、毫無盡頭的工作加上看不到希望的未來,當厭世成為日常時,我們都在不斷叩問自己:「我的出生有何意義?」這個撕心裂肺的問句在你我心中浮繞,手機平板上不斷傳來的最新訊息更讓我們喘不過氣,我們都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才會結束。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煩惱是孤獨的,卻沒想到這段對出生的質疑自古皆然。從上古以來,人類創造了漫長的文明歷史,歷經了藝術文化的興盛、戰爭時期的毀壞崩解,不論繁盛或衰敗,人們總是在煩惱自身誕生與存在的理由。若人類生下來必然經歷痛苦與折磨,那是否從未誕生才是種幸福?若社會文明無法讓痛苦消卻,那我們又有何資格生育後代?
不論是《哈姆雷特》中「你何必生育一些罪人」的哭喊,還是太宰治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就連佛陀都不斷告訴我們,跳脫輪迴才是解除痛苦,人類生命彷彿就是不值得一提的碎片,短暫而破爛。在這複雜的人生中,我們總是不斷反問自己:究竟要如何正視「存在」的意義?選擇死亡帶來的是解脫還是延續?然而,當我們拾起對生命的悔悟時,我們是否真正看見了認同生命價值的先決條件呢?
本書作者森岡正博獨創「生命研究」,長年關注腦死、墮胎、殘疾人士的人權運動以及生死問題,更反省當代優生學觀念,諸如腦死是否就是死亡?殘疾人士有「被生下來」的價值嗎?在書中,森岡正博細細梳理了生死交錯的複雜關係,帶領讀者細數2500年前以來人類靈魂如何回答「為何而生」的生存叩問。至今,我們也時常因為生存之痛而對生命毫無期許,既無法真心渴望死亡,卻對生存滿腹懷疑,但跟著森岡正博的文字,也許你可以看見生命新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送給每一口呼吸都隱隱作痛的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